明朝历经二百多年风雨,最终在农民起义军的铁蹄下走向灭亡。那些乱臣贼子和贪官污吏,无不成为误国亡国的罪魁祸首。
明朝覆灭后,民间将吴三桂、祖大寿、洪承畴和魏藻德并称为“四大罪臣”,其中魏藻德被公认为罪恶之首。最终,他被李自成押入大牢,遭受了长达五天五夜的残酷拷打,最终头骨破裂惨死狱中。
据说魏藻德出生的前一天,他的祖父正过街时,被一位江湖相士拦住,细声细语地说道:“你家公子将来必定福泽深厚,定会有出类拔萃的儿孙,成为天下有才之人。”这种江湖术士,在一条街上少说也有八九个,他们专门打听临盆产妇的消息,说些吉利话来换取赏钱。
自幼,魏藻德便聪明机敏,口齿伶俐。加上那相士的赞誉,附近乡邻皆寄望他能成大器。
崇祯十三年,科举殿试耗时整整一天,考官们从众多考卷中选出十份确定名次,最终呈报皇帝定夺。崇祯帝看过评卷大臣呈上的十份后并不满意,又要求再递十二份,阅后依旧皱眉,再次要求进呈十二份……如此反复,总共读了四十八份考卷后,才罢手。
展开剩余90%他始终未见到一篇令人惊艳的文稿,礼部不得不宣布延期公布考试结果。明代从未有如此细致严格审查科举考卷的例子,甚至有史料称崇祯在位期间的五次科举,是明代最为严谨细致的考试。
这次科举迟迟未定,崇祯甚至要求组织“面试”,而讽刺的是,就在这次极尽严格的考试中,他选中了魏藻德这株奸佞的种子。
十三年三月十九日,崇祯于文华殿召见了48名考生。他环顾四周,见众学子相貌堂堂、气度不凡,便问道:“眼下内有叛乱,外有强敌,如何才能报仇雪恨?”
殿内顿时鸦雀无声。崇祯见无人敢先发言,反倒有人低头不语,脸上露出失望之色,心中暗叹:天朝学子,竟只会写些八股文的呆子。
就在此时,一个年轻人站出,跪拜上奏:“臣魏藻德叩拜皇上。依臣愚见,报仇雪耻的关键在于‘知耻’。”
“知耻?”崇祯口中轻咂这两个字,面上无波,但心中大喜。朝野上下,许多官员无视国难,只知争权夺利,恰恰是因为缺乏廉耻。若要消灭叛乱,抵御外敌,掌权者必须先“知耻”,知耻方能生勇。
魏藻德见皇上默然未语,便硬着头皮,围绕“知耻”展开高谈阔论。他一面强调朝廷官员必须知耻,一面叹息百姓不知国耻之重,哀伤流涕,诉说自己如何知耻感伤,表达抱负,并细数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通州时自己英勇抵抗的事迹。
崇祯听得心潮澎湃,暗觉得遇贤臣,欣喜之余,遂宣布魏藻德为此次科举第一甲第一名。
其实魏藻德的文采并无多大亮点,颂辞华丽,言辞动听,擅长讨好权贵。在内忧外患、人人自危的局势下,他这般专心讨好皇帝的新科状元,实属罕见。
随后,魏藻德进入翰林院任修撰。
三年间,李自成、张献忠起义军势头正盛,尤其李自成自称“新顺王”,在田见秀和刘宗敏将军率领下,明军几乎无力抵抗。
崇祯十六年,魏藻德上疏陈述战事,此时他已在翰林院任职两年,生怕皇帝忘记自己,便借机露面。
崇祯问他对策,他却拐弯抹角,无一实词。尽管如此,崇祯见其年少意气风发,满腔家国情怀,且为自己亲自提拔,遂于五月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,允许入阁辅政。
魏藻德清楚树大招风,怕招嫉恨,便请辞礼部右侍郎,崇祯经再三请求,准其改任少詹事,仍保大学士身份。
崇祯强调“急需人才”,但正统年间,状元彭时一年后入阁,其官职仍为翰林修撰。
一时之间,魏藻德成为朝中新贵,风头无两。不学无术之徒纷纷献媚行贿,而当年“知耻”的少年郎,也开始结党营私,构筑自己的权势网络。
此时有小人陈演见魏藻德深得宠信,意图拉拢他。同年八月会试补办,陈演越过黄景昉、蒋德璟等人,直接任命魏藻德为副总裁,镇压朝中流言。
虽然魏藻德并不擅长管理,但看陈演好意,便不推辞,谦虚几句便接受了职务。身居高位,却无所作为。
面对问题,他故技重施,朝堂上巧言令色,先将众人吹捧一番,再让官员们自掏腰包为他捐款,毫无疑问,又是一场大敛财的闹剧。
十七年,崇祯令魏藻德兼任兵部尚书、工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,主管屯田、河道、练兵诸事,驻守天津。未等他与陈演合作,陈演便被罢免,魏藻德遂坐上朝堂首辅之位。
此时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,策划兵分两路,横渡黄河直逼京城。
内阁中有方岳贡、丘瑜、范景文等年轻官员,他们受陈演影响,结党营私,贪赃枉法,补救时弊之能,寥寥无几。
崇祯全心信任魏藻德,将天津要务交给他,同时让方岳贡驻守济宁,为太子南逃铺路。
然而,崇祯未料,魏藻德连安排逃亡都笨拙,屡次请教谋略,却总是装聋作哑,仿佛当年朝堂上那一排排低头的书生。崇祯愤怒至极,曾怒言:“可以同李自成讲和了。”魏藻德依旧低头不语。
崇祯转而逼问:“你以为何策?”既是焦急,也是试探。若答不佳,恐丢官职。魏藻德仍低头沉默,崇祯连续问及求和是否可取,问了四遍,魏藻德的头却越低,气得崇祯拍桌怒斥。
崇祯十七年三月,李自成大军攻破京城。明军拼死抵抗,战士纷纷倒下。崇祯仍疑心守军可能临阵叛变,多次对魏藻德叮嘱:“恐兵士临阵倒戈。”遂命亲近宦官守城门,不许将士登楼察看。
太常卿吴麟征早识大势已去,仍不肯死心。听闻外面战鼓震天,杀声震耳,眼睛通红,冲破宦官阻拦登上城楼。见李自成士气旺盛,我军却萎靡不振,慌忙回报皇上。
刚过午门,魏藻德拦住吴麟征,态度强硬,语气含警告:“皇上福荫天佑,吾等皆忠臣,自会安然无恙,何必惊慌,更不必惊扰皇上?”
次夜,宦官曹化淳开彰义门,率众屈膝迎降李自成。大军蜂拥入城,不及一日,京城陷落,范景文战死。
崇祯正安置三子,将太子慈烺、永王慈炤、定王慈炯召来,语重心长地说:“今日尔等为太子、王子,明日皆为平民。出城后,遇长者称伯伯,遇同辈称先生,要学会自理。”
言毕,写下朱谕送三人归周皇后和田妃母家,命众官赴太子府服侍。
然而,宦官至内阁时,魏藻德早已不见踪影。崇祯此刻才识破他的真面目,哭笑不得,在王承恩搀扶下登煤山,自缢于寿皇殿,遗书写道:“社稷倾覆,皆因百官之误!”
当众人寻无魏藻德,他却早已收拾家当,逃回家中。原来崇祯有意投降时,他已觉大明日薄西山,暗自筹划逃路。
崇祯自缢消息传开,少数老臣以死殉国,绝大多数四散逃亡。魏藻德儿媳寻夫无果,误以为公公殉君。但待搜查者离开,魏藻德披布衣出门,嘱咐儿媳不可声张。
纸包不住火,京城难藏这位前朝首辅。不久,魏藻德被农民军抓获,沦为阶下囚。儿媳劝他以死明志,保全名节。
昔日崇祯端坐的殿堂上,李自成巍然不动。明朝遗臣被迫朝见,哀鸣哭喊:“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左庶子痛哭失声,几近昏厥。鸿胪寺官员宣读遗臣名单,命其依次跪拜。
首位被叫的是魏藻德,他跪拜恭敬如初。李自成眯眼起身,踱步至其身旁,俯视问:“你深得皇上恩宠,为何不死而背叛?”
魏藻德泣不成声:“臣正欲请命效忠,怎能轻生?”李自成部下哄笑其狡诈,嘲讽崇祯昏庸,大明荒唐。
此时刘养贞上前,叩请诛杀魏藻德,称其老奸巨猾,罪大恶极。
李自成怒斥:“明朝未亡,为何不言?”话音落,刘养贞被逐出殿。
魏藻德寄希望于投靠李自成,想谋得与大顺左辅牛金星平起平坐之职,自视甚高,认自己不逊于牛金星,誓图将来取而代之。
却不料李自成未给机会,反问为何不死。
权将军刘宗敏看透李自成态度,下令将魏藻德及其内阁成员一同监禁。
昔日魏藻德敲诈勒索他人,如今轮到他被刘宗敏勒索,要求捐献巨款。
刘宗敏命令如魏藻德这般内阁中堂捐十万两,部院京堂锦衣卫捐七万、五万、三万不等,吏部捐五万、三万,翰林捐三万、二万、一万不等,以下各级捐款皆以千计,皇亲国戚无定额。
为逼捐款,他特制五千夹棍,每根木棍上布满棱刺和钉子,能夹碎手指骨。
残酷刑罚下,官员纷纷倾家荡产求生。辞职首辅陈演为逃夹棍,交了四万两银子,却仅得苟活四日,终被斩首。
魏藻德陆续交出数万两银子,称自己新贵不久,财产有限,十万银子天方夜谭。但刘宗敏不信,施以刑具酷刑五昼夜。
最终,夹棍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,国内前十股票配资平台,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